你知道华北地区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端午节在我国由来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关于过端午节的起源,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而端午节的习俗中又有恶日禁忌、龙图腾等相关内容,因此历代流传的端午习俗可能是多种起源互相融合而成。
“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节常见习俗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划龙舟,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包粽子等。
在河北、北京这天的节庆活动主要为女孩子而设,故当地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端午前街上会售卖神符给姑娘们佩戴,她们又流行簪五色绫蝠、石榴花、以及称为“福儿”的绒花,身佩葫芦,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攒在一起,转成类似筷子头小的细腰小葫芦,外面缠上五彩丝绒线,用彩丝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联起来钉在衣服上,作用与佩香囊相同。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会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在北京,端午节忌打井水,刚好与部分地区专门于端午打水的习俗相反。人们往往于节前打满,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又因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节期间不流行赛龙舟。
山西解州人在端午节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系于脖子上百索较其他地区多了“为屈原缚蛟龙”的意义。隰州各村祭龙王和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有学生赠节礼给教师之俗。潞安则有以麦面蒸称为“白团”的食品与粽子一起互相馈赠。
河南端午节时,一些人家的母亲会煮鸡蛋,然后把熟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再去壳给孩子吃下,据说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痛。另有小孩“躲五”习俗,当日小孩要去外婆家,来自“五日子”孟尝君端午立新规的传说。当地传说孟尝君小时候寄住外婆家,长大后成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意指这天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
在焦作县,这故事的主角则变成一个乳名叫“癞蛤蟆”的当地人,癞蛤蟆长大后聪明机智,知书达理,不像是恶人,父亲就答应让他回家生活,但每年端午节都不能留在家里,要回外婆家;后来癞蛤蟆金榜题名,成为一位百姓称赞的好官,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癞蛤蟆”那样功成名就,便效仿着他在端午节“躲五”。在豫西卢氏县,娘家会在女儿到婆家的第一个端午节时送女儿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给女儿“望夏”,祝福女儿在新环境度过一个平安的夏天。
山东邹平县端午有早上起床后饮酒之俗,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给儿童缠的彩线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节时七岁以下小孩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男孩要戴麦稓做的项链作符,女孩戴石榴花。即墨人则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济南大明湖会举行龙舟竞渡,是北方少有的竞渡活动之一。
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系我们
技术业务咨询电话:
18503732957
官方服务号